|
澹泊敬诚殿 |
旅游 >> 河北 >> 山海关>> 澹泊敬诚殿
|
澹泊敬诚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4 年)用楠木改建,俗称楠木殿。每当夏秋阴雨天气,可嗅到楠木的幽香。
楠木产于四川、云贵、广西,楠木有香楠、金丝楠和水楠。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理优美。金丝楠,木纹中有金丝,在亮处看闪闪发光。水楠向阳一面结成人物山水纹样。楠木殿用的是金丝楠木。因为楠木纹美色雅又有清香味一般都用它做家具,不施油漆彩绘,使家具变得素雅。用它盖房子,只有皇帝才能做的到。
1682年,康熙为了营建紫禁城的太和殿,派人到四川、云贵、广西等地采办楠木。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告成,剩余的部分在乾隆初年,经滦河运往塞外建楠木殿。修建此殿仅运费就达白银13000两,用各类工匠达19万人次,总耗银72000两。
此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天花板735块,隔扇与天花板上 均用楠木精雕而成,图案有桃、万字、蝙蝠、卷草等,象征着 “五福捧寿,万福万寿”之意,雕刻精美,为清代雕刻艺术之精品。
澹泊敬诚殿是正宫的核心建筑,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空间组合,它都是中心建筑,相当于北京的太和殿,是清代举行重大庆典,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乾隆曾在这里接见厄鲁特蒙古杜尔伯持台吉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孟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值乾隆七十大寿,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来到承德为乾隆祝寿。为此,乾隆皇帝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并用藏语与班禅对话“长途跋涉,必感辛劳”,班禅答到“远叨圣恩,一路平安”其言语表达了乾隆帝对六世班禅的关心与厚爱,加强了清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此外乾隆还在这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英使马戈尔尼,以及一些外国使 臣。
大殿建在大理石砌筑的台基上,为青砖布瓦卷棚歇山式建筑, 古朴典雅,庄重肃然。殿内陈设丰富、素雅、凝重,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显示出皇家典雅的气派。殿内陈设有成堂的家具、图书、钟表和古玩。殿中悬“澹泊敬诚”匾。中央为紫檀雕栏须弥座地坪,上置有紫檀浮雕耕织图围屏、紫檀弥勒宝座、足踏、座褥、靠背、迎手、羽葆、蟠龙、垂思香筒、仙鹤、香几、印盒等,周围有薰炉、炉几、珐琅炉、东大案、西大案,案上有钟表、青花贯耳尊、霁兰天球瓶、青花双耳尊、五彩山水鹿头尊、紫檀雕龙大立柜等。根据陈设档记载;北山墙宝格内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东西山墙上镶嵌乾隆《赋得澹泊敬诚》诗贴落、《皇舆全图》
澹泊敬诚:“澹泊”二字源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 其意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修身之道。三国诸葛亮在《戒子 书》中也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告诫他的后人。康熙皇帝借鉴了这一思想,在建避暑山庄时以“不彩不画”、 “茅茨不剪”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刚正廉洁,不绚私情,时时用俭朴以兴邦,奢侈以亡国的道理警示自己,以巩固大清江山永固。
涂金雕龙乾隆诗匾:大殿外檐悬三块金漆雕龙诗匾,中间的诗匾写于乾隆当上太上皇第一年,时年86岁,即嘉庆元年(1796年)此诗为:
祖功避暑建山庄,夏五来临岁以常。
佳蔚屡沾昨真渥,浓云复作晓淑凉。
聘观农景时晴好,兼意旅情减泞良。
岭过广仁看色喜,今居太上耀辉光。
|
|
 |
|
其他旅游景点 |
赵州桥 苍岩山 嶂石岩 隆兴寺 普陀宗乘之庙 普乐寺 须弥福寿之庙 普宁寺 棒锤山 避暑山庄 丽正门 烟雨楼 澹泊敬诚殿 文津阁 老龙头 天下第一关 孟姜女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