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澹泊敬誠殿 |
旅遊 >> 河北 >> 山海關>> 澹泊敬誠殿
|
澹泊敬誠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4 年)用楠木改建,俗稱楠木殿。每當夏秋陰雨天氣,可嗅到楠木的幽香。
楠木產于四川、雲貴、廣西,楠木有香楠、金絲楠和水楠。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紋理優美。金絲楠,木紋中有金絲,在亮處看閃閃發光。水楠向陽一面結成人物山水紋樣。楠木殿用的是金絲楠木。因為楠木紋美色雅又有清香味一般都用它做家具,不施油漆彩繪,使家具變得素雅。用它蓋房子,只有皇帝才能做的到。
1682年,康熙為了營建紫禁城的太和殿,派人到四川、雲貴、廣西等地採辦楠木。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告成,剩餘的部分在乾隆初年,經灤河運往塞外建楠木殿。修建此殿僅運費就達白銀13000兩,用各類工匠達19萬人次,總耗銀72000兩。
此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天花板735塊,隔扇與天花板上 均用楠木精雕而成,圖案有桃、萬字、蝙蝠、卷草等,象征著 “五福捧壽,萬福萬壽”之意,雕刻精美,為清代雕刻藝術之精品。
澹泊敬誠殿是正宮的核心建築,無論是建築格局,還是空間組合,它都是中心建築,相當于北京的太和殿,是清代舉行重大慶典,百官朝覲,接見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節的地方。乾隆曾在這裡接見厄魯特蒙古杜爾伯持台吉策凌、策凌烏巴什、策凌孟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值乾隆七十大壽,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來到承德為乾隆祝壽。為此,乾隆皇帝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並用藏語與班禪對話“長途跋涉,必感辛勞”,班禪答到“遠叨聖恩,一路平安”其言語表達了乾隆帝對六世班禪的關心與厚愛,加強了清中央政府與地方的關系。此外乾隆還在這裡接見了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英使馬戈爾尼,以及一些外國使 臣。
大殿建在大理石砌築的台基上,為青磚布瓦卷棚歇山式建築, 古樸典雅,莊重肅然。殿內陳設豐富、素雅、凝重,與週圍的環境十分協調,顯示出皇家典雅的氣派。殿內陳設有成堂的家具、圖書、鐘表和古玩。殿中懸“澹泊敬誠”匾。中央為紫檀雕欄須彌座地坪,上置有紫檀浮雕耕織圖圍屏、紫檀彌勒寶座、足踏、座褥、靠背、迎手、羽葆、蟠龍、垂思香筒、仙鶴、香幾、印盒等,週圍有薰爐、爐幾、琺琅爐、東大案、西大案,案上有鐘表、青花貫耳尊、霽蘭天球瓶、青花雙耳尊、五彩山水鹿頭尊、紫檀雕龍大立櫃等。根據陳設檔記載;北山牆寶格內藏有《古今圖書集成》東西山牆上鑲嵌乾隆《賦得澹泊敬誠》詩貼落、《皇輿全圖》
澹泊敬誠:“澹泊”二字源于《易經》“不煩不擾,澹泊不失。” 其意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之修身之道。三國諸葛亮在《戒子 書》中也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來告誡他的後人。康熙皇帝借鑑了這一思想,在建避暑山莊時以“不彩不畫”、 “茅茨不剪”作為指導思想,政治上剛正廉潔,不絢私情,時時用儉樸以興邦,奢侈以亡國的道理警示自己,以鞏固大清江山永固。
塗金雕龍乾隆詩匾:大殿外簷懸三塊金漆雕龍詩匾,中間的詩匾寫于乾隆當上太上皇第一年,時年86歲,即嘉慶元年(1796年)此詩為:
祖功避暑建山莊,夏五來臨歲以常。
佳蔚屢沾昨真渥,濃雲復作曉淑涼。
聘觀農景時晴好,兼意旅情減濘良。
嶺過廣仁看色喜,今居太上耀輝光。
|
|
 |
|
其他旅遊景點 |
趙州橋 蒼岩山 嶂石岩 隆興寺 普陀宗乘之廟 普樂寺 須彌福壽之廟 普寧寺 棒鎚山 避暑山莊 麗正門 煙雨樓 澹泊敬誠殿 文津閣 老龍頭 天下第一關 孟姜女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