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點 |
旅遊 >> 福建 >> 景點
|
福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青水秀,人文薈萃。著名的武夷山、太姥山、清源山、冠豸山、鼓浪嶼、湄洲島、金湖、桃源洞、玉華洞等風景名勝,開元寺、湧泉寺、廣化寺、南山寺、媽祖廟等寺廟,都是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其中,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為“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全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6個,國家旅遊度假區2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個;還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個、名鄉(鎮)6個、名村5個,省級旅遊經濟開發區8個,風景名勝區26個,自然保護區19個,文物保護單位245個。武夷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福建旅遊資源的主要特色有:
濱海旅遊資源有較大的規模優勢。有300多公裡長的海濱適合開發成旅遊勝地,其中平潭、長樂、晉江、廈門、龍海、東山等地的濱海旅遊資源可以連片開發,形成不同活動內容的大型海濱浴場。多數海濱浴場各項質量標準達到國際海濱浴場條件。大部分海濱林帶環繞,是避暑消夏、度假休養的理想之地。
山岳景觀種類齊全。福建的地貌類型主要有花崗岩、丹霞、海蝕、火山岩和喀斯特(岩溶)等。花崗岩地貌有太姥山、鼓山、日光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地貌有玉華洞、天鵝洞、永安石林等,丹霞地貌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地貌有靈通岩、十八重溪、支提山等。其中海蝕地貌、花崗岩地貌和丹霞地貌發育較為成熟,平潭的海蝕地貌、太姥山的花崗岩地貌、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所形成的奇特景觀,在全國有一定的代表性。森林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福建山地丘陵多,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60.5%,居全國首位。武夷山被譽為"天然植物園",梅花山被譽為"生物物種基因庫",南靖樂土雨林被譽為"珍稀有的亞熱帶雨林",三明格氏栲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天然栲樹林。良好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充沛的水源和豐富的物種,為福建開展綠色生態旅遊提供了優越條件。
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發達,門類繁多,全國少見。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4座,福州的湧泉寺和西禪寺、閩侯的雪峰寺、寧德的支提寺、莆田的廣化寺、泉州的開元寺、晉江的龍山寺、漳州的南山寺、廈門的南普陀寺等在台灣及東南亞、日本有很大影響。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此外,媽祖、陳靖姑、祖師公、保生大帝、廣澤尊王等主要地方民間信仰也有廣泛影響,在海內外擁有眾多的信徒。
古代建築類型多樣,涉及軍事、農業、交通、宗教、民居等,有較高的科考與觀賞價值。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惠安崇武古城、南安蔡氏古民居、東山銅山古城、漳浦趙家堡、莆田木蘭陂、泰寧尚書第、永安安貞堡、閩清宏琳厝、華安二宜樓及永定土樓、南靖土樓等,還有朱熹、鄭成功、林則徐等眾多的名人故居遺蹟,都是名聞遐邇的人文景觀。
民族民俗風情濃鬱,地方文化內涵豐富。福建山多,交通不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獨特的地域條件下,形成古樸的民風、多彩的民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服飾奇特、勤勞儉樸的"惠安女"形象。客家民俗和畬族等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對遊客有吸引力。福建的戲曲文化、閩學文化、古越文化、飲食文化等在國內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山與海、自然與人文緊密組合,形成優良的旅遊資源地域組合結構。旅遊資源分布相對集中,宗教、民間信仰文化和濱海旅遊資源主要分布在閩東南地區,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閩西地區,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脈,花崗岩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森林主要分布在閩西北地區。一些主要景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互為襯託,最有代表性的是被評為世界"雙遺產"的武夷山。這種景觀區域分布相對獨立和景區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特點,既有利于旅遊功能區的劃分,也有利于重點旅遊項目的確定、主要旅遊線路的設計。
|
|
 |
|
其他旅遊景點 |
歷史 購物 美食 風土人情 景點 交通 地理 氣候 行政區劃 福建民俗 客家土樓 惠安女的服飾 媽祖廟 八閩勝地 太姥山 金湖 冠豸山 玉華洞 |
|